《父慈母悲 報恩孝親》 警訓開示篇 老法師:孝就是戒、是做人成佛的大根大本

(一)

孝名為戒?這是戒經上佛說的,佛說什么是戒?孝順父母就是戒,換句話說,持戒的中心、精神的中心就是孝順父母;人要不孝順父母,你持什么戒都是假的,這個道理要懂。這句話跟我們中國五倫里面所講的“父子有親”意思是相應的,意思可以說是相通的。佛說得更具體,所以不孝父母的人,學什么都是假的,決不能成就,念佛決定不能往生。你看凈業三福,凈業三福這個三條是一切佛法(包括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的根本。你看這三條,佛最后下的結論:“三世諸佛,凈業正因”,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眾生修行成佛都是以這個為基礎,這是學佛總的指導原則,怎么可以疏忽?

頭一句就是“孝養父母”,第二句就是“奉事師長”,第三句是“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以真的孝名為戒,孝是戒的根本。人要真正把孝這個字做好,就是圣人。孝這個字融合天地萬物,我們對人不尊敬,就是不孝。為什么?這個字是會意,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你看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意思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不能分割。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在佛法里面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整個宇宙是一體,這是孝的意思。你不知道一體,你在這里起分別執著就是不孝!所以孝道圓滿是什么時候?成佛才圓滿,菩薩還不圓滿,成佛才圓滿,這個意思要懂。

——《答香港參學同修》

(二)

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勸孝,這是做人的根本,所以教學比什么都重要,世出世法都是建立在教學上。中國古代這一些帝王都是聰明人,他們治理國家,希望政權鞏固,希望國家長遠,從哪里做起?教學為先,先要把教育做好。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勸孝,讓這些人民懂得孝道,教導人民知道尊師重道。每個人都修養自己的德行,那么社會安定,天下太平。所以他們著重教育,把教育列在國家施政第一條。

從前國家這些制度,宰相底下有六個部,古時候分工沒有現在這么細,它只分了六個部。六個部里頭排名第一是教育部——禮部,從前叫禮部;六部里面禮部尚書是第一,教育擺在第一,對于這種事情看得多么重。而佛教教育是另外設一個機構,更加尊重,皇帝自己來推行。這個教育的機構稱寺,所以寺這個名稱怎么來的?“寺”是皇帝下面辦事機關的名稱。為什么取這個名稱?這個名稱是永久建設建立的,不會改變,要代代相傳傳下去。這種機構,永久設立的機構才稱之為寺,決定不能改變,決定不可以廢除,用這名稱。皇帝他是希望他這個朝代永遠下去,不會被人家推翻,希望傳宗接代,代代傳下去,所以這個機構是永久設立的。

——《地藏經講義》

(三)

世出世間法都是建立在孝道跟師道的基礎上,在佛門里大家知道《地藏經》和地藏菩薩,大乘佛法用四大菩薩來代表、來表法。第一個是地藏,地藏代表什么?就是孝親尊師,從這里入門。地是大地,人不能離開大地,大地里面有寶藏,所謂金銀琉璃瑪瑙這七寶寶藏。大地能生萬物,能生五谷雜糧養活我們,我們不能離開大地。佛用地來比喻心地,是這個意思。我們的心地就是自性,自性里面本自具足,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像大地一樣。用什么方法去開采?用孝親尊師就能把心地的寶藏開采出來。所以,不孝父母、不尊重師長,你就不可能明心見性。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四)

現在的社會是極端的自私自利,所謂是本位主義,只有自己,父母親都沒有放在心上。我們冷靜去想想,我們是孝養父母好,還是不孝父母的好?小孩最擅長模仿,他看你不孝順父母,他也不會孝順你。這是什么?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上行下效,他從小就學會了。所以古人教孝是什么時候?小孩剛出生的時候。怎么教?你對你父母盡孝,他看到了,他將來長大,就會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這是當然之理。你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你要讓你的小孩、兒女去“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哪有這種道理?

——《學佛問答》

(五)

凈業三福第一條是人天福報,有四句,第一句“孝養父母”。我們學佛的人,如果人都做不好,做佛菩薩是決定沒分,學做菩薩、學做佛,先要把人做好。印光大師他老人家提倡“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做好人”,我們將祖師的教誨發揚光大。好人,第一個孝順父母,經里面的四句講孝養父母。“養”這個字好,不但要養父母之身,照顧父母晚年的生活起居,年歲大了,體力衰退了,需要人照顧,這是養父母之身。生活起居照顧到了,如果父母常常憂慮,那也是不孝,沒能盡到孝。父母對哪些憂慮?大概最難舍的就是兒孫。如果子女多,子女不和他憂慮,兒女不和;兒女都成家了,妯娌之間不和,父母也是憂慮;如果孫子多了,眷屬多了,他憂慮操心的地方就更多了。由此可知,要養父母之心,讓父母沒有憂慮,歡歡喜喜的過日子,這樁事情不容易。不但家庭和睦,親族和睦,朋友和睦,在學校念書,尊重老師,與同學們和睦,友愛同學;在社會上工作,尊敬你的領導人,對你的同僚和睦,你的父母才能夠安心。

所以中國古時候,這一些作帝王的,為國家、為地方選拔領導的人才,他選拔什么樣的人?選拔孝子,所謂是“忠臣出孝子之門”。他在家里面能盡孝,被選拔出來,他對國家自然就能夠盡忠,忠孝是一體,這里面沒有界限。世間人講孝,儒家講孝,道家講孝,大概就到這個地方,可以說很圓滿了。可是佛門里面講孝,這還不行,你這樣做,如果以佛家的標準來說,你才做到十分之一,還有十分之九你沒做到,可是十分之一在世間人來講,那就是很圓滿了。我們看中國標榜大孝是古代的舜王,堯、舜、禹、湯。舜王,諸位在中國歷史上讀過。前面剛才講的“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他真做到了,做得很圓滿。不但當代的人贊嘆,我們后世人看到這個事跡,尊敬之心自自然然就生起。

佛法為什么說你沒有盡到孝?通過對佛法明確的了解就知道,生命是永恒的,不是一世的,有過去世、有未來世,如果你讓你的父母依舊還在六道里面輪回,那你是大不孝。要想父母脫離六道輪回,怎么辦?先要自己脫離六道輪回,你才能幫助你的父母,你才能幫助你的家親眷屬。你自己要不能脫離六道輪回,在佛門里面講孝,那你差得太遠太遠了。這個就是講到要“養父母之志”,這里面的意思很深、很廣,作兒女的能作菩薩、能作佛,對父母這個孝才算是做到圓滿。若以佛家的標準來說,一定要圓滿證得佛果,這個孝字才做到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孝道還欠缺一分,沒做到圓滿。這是佛家講孝與儒家講孝,在境界上不相同的地方。但是儒跟佛,他們的學說、他們的修持、他們的教學,都是以孝為根本,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這是相同的,但是境界不相同。

——《凈業三福講記》

(六)

仁者愛人,愛人者一定自愛,不自愛者不能愛人,那個愛人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法的殊勝,它是一切都由自性建立,這是真的,自愛而后才能愛人,自覺而后才能覺他。這些話都是總綱領、總原則。人必須自覺,他才會愛父母、愛祖先、愛本族,就是家族里面的長輩,敬愛存心,這就是圣賢,這就是佛菩薩,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真的學習。愛他就是愛自己,愛自己就是盡孝道,「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話是世出世法一切善根福德因緣里頭最主要的因素,這兩句要是沒有——不孝父母、不敬尊長,其他的都是假的。

菩薩修德、積德,迷惑的人敗德、喪德,從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上,他的德都流失得干干凈凈,沒有了,過去現在所修的全保不住。怎么知道他保不住?你細心觀察他,貪瞋癡慢疑這五個根本煩惱他統統具足,不孝父母的人具足,不敬老師的人具足,所以世出世法里頭他都不會有成就。

現在若有一點小成就,那都是過去生中培的福,這一生當中所造的業習還沒有開始報,而是前生福德營護,就是經營、保護他,還沒有衰敗。但是這個福報享盡,他不善的業就起現行,惡報起現行。他不知道修善,縱然修善,因為不孝不敬他沒有根,無論怎么修,善不能增長,沒根。現前修積種種善,因為沒有根,這個善是假善、偽善,說得不好聽是自欺欺人,假的,他不是真的,所以他得不到善報。善惡不在事,在存心,因為心是因,事是緣,沒有真心就是沒有真因,緣再足不能結果。善有善果,惡有惡報,業因果報的道理、事實真相都在我們面前,你細心去觀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一切總報。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282集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已,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

——《梵網經》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后翻頁,上下(↑ ↓)上下滾動。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