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稍加細想,誠哉斯言。
三年前,家母因病離世,我如撕心裂肝,嚎啕難止,嗓子都哭啞了說不出話來。
母親早年在保定一個中專學校畢業后,先后在家鄉小城的縣社與幾個工廠上班,因工作忙碌,一生沒有去過北京,雖然小城距北京僅180公里(還通火車)。母親退休后,日漸多病,晚年的最大愿望就是“到北京看看”。我答應一定帶她去趟北京走走看看,但終因工作與家庭上的瑣事未能成行,直到母親病重去世也沒如愿。至今每憶及此事,心里就悔愧交加,好像刀剜似的疼痛。
我領悟了,“世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順”。我推崇孝老敬親,并也盡力在錢物上孝敬父母。但自省起來,內心深處卻總以為“孝行是可以等一等、緩一緩的事情”。上學讀書時,覺得父母年輕力壯,用不著兒女孝順;長大成人后,借口結婚生子拉家帶口,顧不上孝順;人到中年后,工作忙忙碌碌、社交應酬繁忙,沒機會孝順;轉眼人屆六旬,鬢染白霜,身體有病,腿懶腳遲,又覺無力孝順。于是一推再拖,總不承認是不盡心、不孝順,只說是“沒條件、沒能力、沒機會”。當我終于明白孝行是稍縱即逝的反哺時,母親已臥床不起、滴水難進了;當我意識到孝行是無法重現的幸福時,母親已駕歸瑤池了。心中留下的是難以彌補的悔愧與痛楚,我怎么就不知道生命原本是不堪一擊的脆弱?怎么就不在母親身體尚鍵時實現她那本不復雜的夙愿?我捫心自責:現在捶胸頓足、痛心疾首,早干什么去了?!
我明白了,孝順不孝順并不取決于物質條件。我聽說有人在城里發了財,就買了寬房大屋接來老人,生活用品、家用電器一應俱全,花銷也很充足。于是他就放心地忙著賺錢去了,幾個月也不到父母處看看。結果,老人“住不慣”,很快就回老家了。大款還認為父母有福不會享,自己孝順沒得報。實際上,孝順最重要的是父母精神心理上的滿足和愉悅。少年稚子時,能夠幫助家長擦桌子洗碗或早晚噓寒問暖倒杯水,就是孝順;長大成人、娶妻生子了,更應體會到父母的養育之恩,攜妻帶子常回家走走,看看老人身體有無變化,聽聽爸媽有無要求,問問老人有無想法。尤其父母垂老多病之期,正是想兒盼女之時,更是兒女再不能等待或錯過的孝親敬老之機。
我知道了,“百善孝為先”。孝道是做人的第一要義。“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天地良心,尊老、愛老、敬老、養老既是晚輩對長輩的應盡義務,也是公民道德范疇的重要內容之一。“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試想,一個連父母都不孝敬的人,還能指望他愛國家、愛人民?還能真心實意地對待同事和朋友?“孝于親則子孝,欽于人則眾欽。”不孝為賊,不忠為奸。“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約略這才是人際和諧的真諦。
我懂得了,愛心路長,見賢思齊。“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倡導尊老愛老,不單是尊愛自己的老人,還應效行高賢、播撒愛心,形成一個孝行天下的良好社會風氣。從個人看,河北省行唐縣普通婦女張建霞把自身69%的肝臟成功移植到患肝癌的公公體內,山東棗莊薛城區田世國在其母身患尿毒癥而痛不欲生時毅然割腎救母,此等孝行事跡令人感動淚流。就社會看,已有不少地方和單位通過開展“夕陽扶老”“情暖萬家”“愛心復明”等活動,倡行孝老敬親之風。“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若此,則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也只有如此,才能培養全社會持節守信、厚仁貴和、敦親重義、尊老愛幼、守望相助、出入相攜的傳統美德,進一步豐厚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內涵。
“逝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待。”身處禮儀之邦的我輩,理應內省反觀,持守力行,不在崇善揚美、尊老敬老上做出愧悔莫及的事情。
(選自2015年第3期《雜文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