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學學佛以來,對自己和他人有時也觀察觀察。一些同修感到自己的境遇不佳,有的覺得進步慢。他們也不是不精進,為什么還如此呢?后學體會,這就象種樹一樣,雖然勤懇管理,但若不注重在樹根上澆水施肥,僅僅在樹枝樹葉上下功夫的話,那么一定會事倍功半的。人的樹根是什么呢?根就是本,本就是源頭。從哪里來的,哪里就是根本。粗分起來,人的根本有四種:
1、我們身體的根本,當然是父母。除了孫悟空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呵呵。
2、我們世間德行學問技能的根本,是老師。從小到現在的老師,包括給予我們教育的長輩們。
3、我們修行解脫道的根本,是佛法僧三寶。
4、我們修行菩薩道乃至成就佛道的根本,是眾生。
限于篇幅,后學在這里僅僅討論世間身體的根本——父母。其他的我想各位大德一定會舉一反三的。
一棵樹的樹根發達,就可以判定它必然會繁榮茂盛。一個人的根要是旺盛,那他也會人敬天護、諸緣順適的。所以我們如果覺得自己也很努力,但境遇不佳、進步慢的話,不妨考察一下自己樹根的狀態。我們的主要樹根——父母的狀態如何呢?我們先看看樹根有沒有傷痕:
你對你的父母尊敬嗎?不尊敬,或者不夠尊敬,那就是一條傷痕。
你有沒有頂撞過父母?有,就是一條更深的傷痕。
你有沒有在不高興時,給父母難看的臉色?有,那又是一條傷痕。
父母有病你念念在心嗎?是否覺得年老有病是正常的?
父母不肯學佛或者謗佛時你是否生氣、著急、發火?
你是否覺得父母沒學問、保守、頑固、不開竅?是否因此輕視父母?
父母有過失時你是否善巧方便委婉勸說,使他們醒悟為止?
父母的經驗之談你遵守了嗎?
你是否個性剛強,不良愛好很多,讓父母憂慮?
你是否因貧窮就不養父母?
你是否對待愛人、朋友超過對待你的父母?
你有沒有向別人講過父母的短處?
你是否對父母所愛敬之人故意薄待?對年老的父母生過厭惡心?
你是否因舍不得一些財物使父母傷心?甚至和父母爭財?
你有沒有對父母生過怨言?
你是否還在讓年邁的父母擔負辛勞?你是否繼續讓年邁的父母遠出奔波或在父母年邁孤獨時自己遠出?
你有沒有欺騙過父母?
你是否瞞著父母攢私房錢?
如果你的父母去世了,你是否誠心為父母念佛誦經禮佛回向了?
你是否在每次吃到美味佳肴時都想到父母?
你是否經常代父母洗衣做飯?
你是否經常打斷父母說話?是否嫌他們羅嗦?是否不耐煩地說我知道了?
甚至你是否和兄弟姐妹不睦,乃至夫妻不和,令父母日夜憂慮懸心?
要是打罵父母,那就談不上傷痕,簡直就是截斷樹根了。
另一種截斷樹根,就是贍養父母或者稍微為父母效勞后,洋洋得意,覺得自己很孝順。
你是否在父母喊你時帶理不理?是否在父母讓你辦一件事時推三阻四?這是傷樹根的。
你是否成家后就和父母分家另過了?這是斷樹根的。
提醒一下,下面所說的孝順的層次確實后面的勝過前面的,但是不應輕視前面的基礎。有的人只管催父母學佛,讓他孝順父母,他不屑地說那是小孝。可惜啊,小孝你都沒做好,你只管大孝,可能嗎?
好啦,打住。過去錯了,改了就好。只在那里后悔也無用,未來還有機會。我們還是實際點,考慮如何恢復、愛護我們的樹根吧。我們依次來討論孝順的幾個層次。
第一層:養身
勤勤懇懇做好本職工作,節省花費,使父母衣食不缺,手有閑錢。但如果停留在這個水平上,就會象孔子說的:“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白話就是:現在所謂的孝順,僅僅能不缺少父母衣食而已。如果這樣的話,和養狗養馬有什么不同呢?如果不尊敬父母的話,確實和養動物沒有區別。所以僅僅滿足物質需要是遠遠不夠的。
第二層:順心
孔子說“色難”。是啊,我們平時和父母說話是否和氣,面色是否和悅,行為是否恭敬?如果你給父母冷臉子看,父母心里會多么難受啊。豈不是讓人們覺得“養子不孝不如無嗎?”順心,就不能嫌父母嘮叨。到底父母是怎么想的,你沒聽完真的知道嗎?如果一個人連讓父母把話說完都不肯,能算個孝子嗎?順心,還要考慮不能讓父母有掛心的事。父母有難處要及時幫助解決,有疾病要趕緊求醫問藥。我們對眾生的苦,還要發慈悲心,何況是父母呢?如果我們對父母都不慈悲的話,那我們對眾生的慈悲就是假的,就是純粹為了個人功德而做罷了。我們孝順不是為了求功德,孝順是發自內心的真正的愛,是對父母十月懷胎、三年哺乳、成人以前的辛苦撫育的深切感激。一定要讓父母心里沒有不順心的事和解不開的疙瘩。象二十四孝里的老萊子,八十多了還穿彩色衣服唱歌跳舞讓父母開心,有時故意慢慢摔倒裝嬰兒哭,讓二老歡笑,這多好啊。
第三層:修身
每日考慮養親悅親,還算不得盡孝,還要愛惜自己的精神,不敢隨便損傷。說白了就是不要經常熬夜,不要手淫,不要房事過度等,另外更不可犯法,應該積德報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做出保身修身的孝。你要是行為不好,人們會認為你父母不好。這不是給父母丟臉嗎?
有人說我父母對我不好,我很難孝順。父母對自己好,孝順不難。對自己不好,孝順才是真的呢。必須要父母對自己好才孝順的話,那是在做生意。再說還有比大舜更難的嗎?大舜的父母和兄弟在他上房修理屋頂時放火燒他,在他下井淘井時拿石頭蓋他。可是他無怨無悔,只責備自己不能感動父母而已。
有的說我窮,無法孝順。可是孝順不僅僅限于物質啊。以前的孝子們,有的代父受刑刀斧不避,有的萬里尋親性命不顧。就是遭了最苦境界,也能做出孝順來,真是令人敬佩。
如果一言一行,總是考慮著是否給父母丟臉,是否對得起父母,方才叫做是孝順。但這還不究竟。
第四層:引導入佛
要知道父母和自己一樣,也是生死凡夫。盡管我們從身心供養和從自身修養上都做得非常好,但若不把父母拔出生死苦海,百年之后,人天永隔,苦海茫茫,何處相見?要報親恩,機緣難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千古流淚不盡的事。如果勸化父母信佛學佛,能把父母度到西方,永脫生死,直至成佛。這孝可就究竟了。
勸父母學佛,急不得,緩不得。為何急不得?急了容易讓父母反感。為何緩不得,父母父母年紀老邁,時日不久。各人善巧思維,能勸則勸,不能勸,則以禮佛念佛誦經等代父母懺悔,所有功德回向給父母。父母子女天性相關,只要至誠,冥冥中定有轉移。父母的看法想法又不是死的,一定會轉變。眾生都會成佛,父母也會,要樹立信心。在這里舉兩個例子:一個例子是一位師兄的爺爺是老紅軍,他勸他爺爺歸信正法無效,就發愿代爺爺念200萬遍阿彌陀佛,結果念到100萬,爺爺就學佛去了;另一個例子是我個人,我父親抽煙四五十年,以前怎么勸也斷不了,但在后學學佛進步的過程中,父親于去年自動不想抽了。
勸父母學佛一定不要勉強。首先你得讓父母滿意你,如果父母根本不滿意你、不喜歡你,還會聽你講大道理?還肯聽你說佛法嗎?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你確實和父母心意相通,那怎么不好勸呢?怕就怕你人為地制造心理障礙,比如說指責父母,這是最愚蠢的事。孔子說:“父子不責善,責善則離。”不要對父母指手畫腳,說他們這不對、那不行,這會導致心理距離拉大。我們應該和父母打成一片,當然這個不是說父母錯了也跟著走,至少感情上要融洽。就算父母讓你做一些不如法的事,而你確實不愿做,你可以慢慢解釋,一定不要頂撞,不要激烈反駁,特別不要給父母臉色看,那樣父母是很難受的。冷言冷語好說不好聽,制造了創傷很難彌補,與其后悔于后,何不謹慎于開頭呢?就算最嚴重的情形——父母毀謗佛法,也不能生氣起憎恨心。我們看《地藏經》上,婆羅門女和光目女的母親都謗佛,可是婆羅門女和光目女生氣了嗎?不但沒有,而且想方設法超度母親,讓母親永離惡道,這才放心。所以,父母沒學佛,沒解脫,問題在于我們修行不到家、方法不得當呀。
一個人孝順父母,就有了根基。我們的祖先真是聰明,他們說:求忠臣于孝子之門。是啊,一個人連父母這樣的至親骨肉、罔極之恩都不愛敬報答,他會對別人好?好也是假的,有所圖的。如果一個人放棄了根本,一味從事末節修行,就等于把本來應該往樹根上澆的水施的肥用到樹枝樹葉上了,雖短期看有效果,但終究不成氣候。
印光大師開示說,人越過自己的本分去做功德,雖有小益,然而有大禍患埋伏在后面。若說人人都是父母,應該平等對待,話是沒錯,卻理事不圓融,有點呆板,不懂推恩有序。眾生固然體性平等,但緣分淺深不同。再說眾生也不是都能理解眾生平等的。親人們看你重視外人勝過重視他,他就會怨恨,我們何苦要招怨呢?還是要照顧眾生的看法,由親及疏慢慢感化才是。孝順父母,看起來好像平淡無奇,不像一些事情那么的轟轟烈烈,但因為他做到了根本上,所以是最不可思議的。
畢陵伽婆蹉父母貧窮,欲以衣供養而不敢,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于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大重罪。
——《五分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