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時,齊國有一名醫叫淳于意,世居山東臨淄。淳于意幼年隨齊國名醫陽慶學醫,盡得陽慶真傳,以濟世救人為務,不貪求名利。后來淳于意曾一度出任為齊國太倉令。但是當他老師陽慶去世后,他就辭官就醫,因醫術高明,且以救貧為樂,所以名氣很大。由于他為人診病從不計較診費,從不巴結富豪,而以病之緩急重輕,作先后診斷的順序。在行醫之時,緹縈總是跟隨而協助他的父親。
由于淳于意行醫不為權勢而低頭,所以得罪了很多權貴豪門。曾有一次,淳于意在城邊的鄉村為一貧婦診療急癥,而依他的估計要兩個時辰才能使此病人脫離險境,因此,他就留在村中,照顧此病婦之病。此時,臨淄城內有一豪家之少主人生病,于是就派人牽馬來接淳于意,要他立刻趕去為此豪家之子看病。但淳于意因貧婦未脫離危險不能離開,要豪家的奴仆用車立刻將少主人載來村中診療。但豪奴不接受,強迫淳于意實時與之入城,淳于意不肯,并誓告如再延時,恐有危險。豪奴不得已趕回城中,不幸,豪家少主已經死了。
于是,豪家指他是謀殺者,以謀殺罪名上告,淳于意被判為死刑。因淳于意曾做過齊太倉令,要被解送至長安,不能就地正法。正當要被起解之時,淳于意很生氣地說:“生子不生男,到了緊急時無所助益。”這時五女之中,最小女兒緹縈,挺身而出,自己愿隨父親至長安,一則可以在中途照顧他父親,至長安再設法救他父親。臨淄至長安路途很遠,緹縈不辭勞苦,踏上艱苦的路途。這時解差者勸她回去,怕她迢迢長途,恐怕沒法承受,又怕她幼小隨便亂說話而送掉了生命,但緹縈救父心切,不論何種困難危險她都愿意承受。一路上,她很小心勤勞地服侍她父親,而不使父親受到任何虐待及痛苦。
到了長安,淳于意被押入監獄之中,眼看就要被受審定刑。緹縈再三思索結果,決定直奏皇上,請求赦免她父親之罪。于是她在一天早晨,穿上白衣,頭上頂了一份訴愿書,長跪在宮門階石之上。早朝之時,很多人對她此種舉動感到很奇怪,于是有內侍將此情形上奏皇帝。賢明的漢文帝破例召見她,文帝看到了她的訴愿書,很受感動,緹縈又很詳細地述說冤事,又表明自己愿意為奴婢贖父罪。皇帝即刻命一位大臣去查明真相,結果查出了真實情形,于是皇帝立刻特赦淳于意無罪,并給緹縈特殊的榮譽,令她親自拿著特赦令去救她的父親。
由于這次救父之事很受皇帝的重視,也從此廢除了肉刑,孝女緹縈救父之事,很快就傳遍了全京城,長安有很多著名之士向緹縈求婚,緹縈表示她愿終身侍奉父親,不準備結婚。她與父親曾留在長安行醫了半年,名氣又漸漸地大起來,緹縈怕父親又惹起麻煩,就勸父親回自己的家鄉。回到家鄉后,又居于臨淄,繼續行醫救世,直至去世為止,緹縈后來也失去了蹤跡。現在山東濟南尚有孝女里,傳說是為了紀念她。孝子之名流傳萬世而不朽,誠然不虛。
佛告諸比丘:拔濟父母,有大功德。我由拔母,世世無難,自致成佛。以是義故,諸比丘等,各應孝順供養父母。
——《雜寶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