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慈母悲 報恩孝親》 因果事例篇 古代孝親故事十四則

孝順瞎母,得大福報

 

崔沔天性至孝,他的母親雙眼失明,他就到處求醫,結果無效。于是他就守在母親身邊,侍奉母親三十年,非常的恭敬小心,連晚上都不把帽子和外衣脫下來,以便隨時起身侍奉。

每當遇到了佳節,或是美景良辰,他一定扶著母親外出郊游,或走親訪友,和人們有說有笑,使母親忘掉失明的痛苦。

后來,母親過世了,崔沔傷心到吐血。他終身按母親的意愿做人。他愛哥哥姐姐,就跟愛母親一樣;他對外甥侄子,好過對自己的孩子。他所得的薪俸,都分給了親人,并且說:“母親既然已經過世了,我沒有辦法表達對母親的孝心,想她老人家在世的時候,最掛念的,就是哥哥、姐姐、外甥和侄子這四五個人了。所以我要好好的厚待他們,這樣做,或許可以安慰母親的在天之靈!”

后來崔沔做官做到了中書侍郎,他的兒子崔佑甫,成為賢明的宰相。唉!象崔沔這種人,實在是一位真正的孝子啊!母親在世的時候,能夠盡力的使老人家活得開心;母親過世以后,又能夠完成她老人家的心愿。然而世上卻有身居富貴,有錢有勢,對待自己的同胞兄弟姊妹,卻和陌生的路人一樣;甚至刻薄自己的雙親、岳父母。面對崔沔這樣的孝心人,能夠不感到慚愧嗎?

 

神助孝子,復得杏地

 

明代的呂升,從小就失去了母親。他侍奉父親,非常孝順。父親因為年歲很大,夜里常會起來小便,呂升就與父親同睡,以便就近照料。呂升每天晚上,都要起來四五次,照顧年邁的父親小便。

有一年,遇到了兵荒馬亂,盜匪遍地橫行,呂升就背著父親,逃入山中,在半途中卻遇到了強盜;但是這些強盜,因為對呂升的孝心早有耳聞,受到感動,所以沒有為難他們父子。

呂升的父親,平時很喜歡吃一種滋味香甜的杏子,呂升為此還特別在家里附近種植了許多杏樹。但是,種植的杏樹的地面,后來卻被鄰居給強占去了。呂升無奈,就寫了一篇奏章,稟告神明,向神求助。神明就譴責強占呂升杏地的鄰居,讓他的家人生病,告諭他說:“你要立刻把強占的杏地,還給孝子呂升!”直到這強占杏地的鄰居,把杏地還給了呂升,神明才讓他們家人的病立即痊愈。

 

孝子堂前生芝草

 

唐朝的李迥秀,天性至孝,他的母親出身貧賤,而他的妻子出身富貴,不愿意孝順婆婆;并且還經常罵家中的婢女,李迥秀的母親聽起來,心中感到很不快樂。

李迥秀教育妻子,要她變得寬厚賢淑些,但是她做不到。李迥秀就把妻子給休了。有人就問他:“你到底為了什么緣故,把妻子給休掉了呢?”

他說:“我娶妻的目的,就是要妻子侍奉母親啊!可是,我的妻子不能夠和顏悅色的對待下人,更不愿盡心盡力的侍奉婆婆。那么,這樣的媳婦,我怎么可以留她在家呢?”

李迥秀的孝心感動了上天;因而在他家的堂前,生出了芝草。唐中宗知道了,還特別頒下了詔書,表彰他的孝行。

 

少女曹娥,投江背父

 

漢朝的時候,浙江上虞縣,有位女孩名叫曹娥,他的父親叫曹盱,是一位巫師。在五月五日端午節的那天,他乘船在江上迎神,一不小心墜入江中淹死了。

曹娥那年才十四歲,她沿著江邊,尋找父親的尸體,但是卻都遍尋不著。曹娥就在江邊哭泣了七天七夜,然后就跳入江中,經過了五天,曹娥背著父親的尸體,兩人一同浮出了江面。

遠近的人看到之后,都感到十分震驚。上虞縣的縣令度尚,專門把這件事情,奏報朝廷。皇帝因而下詔書表彰曹娥的孝行,并且為曹娥在江邊建立了一個祠堂。

曹娥至今,仍然被人們所祭拜,敬重。

 

上帝獎賞吳孝婦

 

宋朝的吳孝婦,她的丈夫早死,又沒有兒子。但是她侍奉婆婆,非常的孝順。婆婆年老,而且眼睛有病,想到自己的媳婦太孤單了,就想招一個義子,為兒媳成親。

吳孝婦哭著向婆婆說:“自古以來,烈女是不事二夫的。我自然應當竭力的奉侍婆婆,還請婆婆放心。”

吳孝婦為鄰居做手工粗活,賺些錢來養婆婆。間或有人送她好的食物,她就帶回家給婆婆吃。有一次,她煮飯還沒有煮熟,鄰居的媽媽有急事,喊她出去幫忙;婆婆擔心飯煮得太久,會煮焦了,就把它放在盒子中;因為眼睛看不清楚,實際上是把飯,放進了垃圾桶里面。

吳孝婦回來以后,看到了這個情況也不去問,就趕快的向鄰居借些飯來,給婆婆吃;然后再用水把弄臟的飯洗干凈,蒸熟了以后,自己吃。

有一天,她忽然夢到:兩位穿著青色衣服的童子,駕著祥云,來到她的面前,手里拿著符牒說道:“我們是奉了上帝的玉旨,來召吳孝婦晉見。”

吳孝婦見到了上帝,上帝對她說:“你只是一個村婦,能夠如此勤苦盡心的侍奉婆婆,實在是令人尊敬!因此特別賞賜你一千文錢,拿回家中,供養婆婆;從今以后,你再也不必去做粗活手工,賺錢養家了。”說罷,命兩位青衣童子,將吳孝婦送回。

吳孝婦一夢醒來,發現床頭果然放著有一千文錢。而且用完之后,床頭就又會出現一千文錢。如此周而復始,延綿不絕!

 

孝順公婆 合家免疫

 

晉陵城東的顧成,娶姓錢的女子為媳婦。有一天,錢氏女回娘家,當時瘟疫正在流行,很多人都被傳染了。有的一家數口全部斃命,有的巷道剩下沒幾個人,令人看了心驚膽顫,甚至連最親的人都不敢探望瘟疫的人。

顧成先感染瘟疫,連老人和兒子共八人都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錢氏女看到婆婆家來的書信,急忙想趕去探望公婆的病情,她父母卻阻止她,錢氏女說:“丈夫娶妻原是為了公婆的生死大事,現在公婆身染重病,如果我忍心不回去,那跟禽獸又有什么不同呢?即使我去探望公婆而立即死了,不希望父母擔心或顧慮!”說完,她一個婦人家便只身趕回顧家。

顧成的家人親眼看見鬼魂互相說:“諸神都保護著孝婦回來,我們如果不快點躲避,恐怕被譴責可不小!”顧家八口人因此得以全部存活,這件事發生在清世祖順治十一年(西元一六五四年)三月。

 

勸姑孝祖

 

明朝時候,浙江紹興山陰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娶了一個童養媳名叫劉蘭姐,年僅十二歲,卻很明事理,對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動不動就冒犯長輩,經常罵祖母“老不死”,將其視為“包袱”,言辭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劉蘭姐來到王氏閨房長跪不起。王氏大吃一驚,問其緣故。劉蘭姐答道:兒媳擔憂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婦將視為榜樣,待您老了,也把您視為“包袱”,那時您會多么傷心啊!太婆母長命百歲是我家的大幸,懇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聽后恍然大悟,邊流淚邊嘆氣說:良言使我收益不淺啊!于是痛改前非,對待祖母溫柔恭順。而劉蘭姐對待王氏亦是如此。

贊曰:二六女兒明大義,看姑罵祖逆親意;入房跪勸悔前非,示范兒孫行孝字。

 

兄弟爭孝

 

清朝時,長江口外的崇明島上,有吳氏四兄弟,小時候因家境貧困,父母不得已把他們賣給富家為童仆,以求一條生路。他們長大后,個個勤奮節儉,贖出賣身契,回到家鄉,合力蓋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這時,他們已理解當日父母之苦心,故爭相供養父母,以示不忘養育之恩。開始認定每家供養一月。后來,賢惠孝順的妯娌們認為隔三個月才能輪到供養,時間太長了,故改為每家供養一日。以后又改為自老大起每人供養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養父母。席上子孫、兒媳爭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順,真是合家歡樂融融。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壽近百歲無病而終。

贊曰:父母育恩深似淵,不尤被鬻孝猶虔;弟兄爭奉酒甘旨,純孝妯娌渾歸賢。

 

鬼避孝婦

 

州舉人劉士玉,他有一書房被狐妖占據了。這狐妖大白天公然與人對話,有時還拋磚扔石擊人。但誰也看不見狐的蹤影。

山東平原人董思任在滄州知州做官。人們都說他是一位好官。董思任聽說劉士玉家里有狐貍精做怪,便親自前進驅逐狐妖。當他在劉家大發人妖異路的宏論時,忽聞狐妖在屋檐上大聲白他道:“你為官還算懂得愛護老百姓,也不貪財,所以我不攻擊你。但你愛護老百姓,只是圖個好名聲;你不貪財,只是害怕留下后患,所以我也不怕你。你還是算了吧!別在這里饒舌,自討沒趣。”董思任被狐妖這般數落,狼狽而回,心中悶悶不樂好幾天。

劉家有個仆婦,看似粗樸笨拙,但惟獨她不怕狐,狐也不襲擾她,有人與狐妖對話時問狐為什么對那蠢女人特別尊重?狐妖說:“她雖然是個仆婦下人,卻是一位真正的孝婦。像她這樣至誠孝道的人,連鬼神見了都要整肅回避,何況是我們呢?”于是劉士玉就請這位仆婦住進書房,狐妖當天便消聲匿跡了。

 

吳二事母盡孝免于雷擊

 

吳二,是江西省臨川縣的一個貧民,侍奉老母,極為孝順,頗能博得老母的歡心。有一天夜間,夢見神對他說:“你前生有宿惡,明天午刻,將為雷擊死。”吳二因為不忍離開老母,求神救命。神說:“這是天數,沒有辦法避免的。”吳二深恐雷擊使母受驚,第二天早晨,準備了早膳對母親說:“我今天有事出門,請母親暫到妹妹家去。”可是他的母親不允許,過一會兒,天空中烏云滿布,雷聲隆隆,電光閃閃,吳二更加憂慮母親受驚,急忙把大門關上,自己跑到田野去,靜待雷擊的懲罰。哪知再過一會兒,天空放晴,吳二竟沒有遭受雷擊,平安歸家。回到家中以后,小心的保護著母親,還不敢把夢中的經過說出來。第二天夜間,又夢神對他說:“你的至孝感天,已滅除前生的宿惡。”后來吳二更加孝養母親,終身不懈。

 

一念孝心,被人搭救

 

離我們老家十幾里的地方,有位姓衛的盲藝人。乾隆戊午年(1738)除夕之前,他走家串戶為各家演唱辭年賀歲的小曲。每家也紛紛贈送給他一些食物,他便用口袋背著這些食物往家走。半路上,他不幸失足墜入一口枯井中。這口枯井地處荒郊曠野,又剛好是除夕,家家團圓守歲,路上幾乎沒有行人。盲藝人在枯井里喊啞了嗓子,也沒人聽見:幸虧枯井底下溫度暖和,又有口袋里的干糧可吃,渴便細細地嚼幾口水果,竟然幾天不死。

正趕上有位叫王以勝的屠夫驅趕著一口豬歸來。在離枯井半里多的地方,那豬忽然掙斷繩索,在田野里狂奔亂跑,結果也掉進了這口枯井里。王以勝用撓鉤把豬鉤上來時,發現枯井中還有一個人,這樣,盲藝人才得救,但已奄奄一息了。

這口枯井原本不在王以勝所要走的路途上,他之所以被引到這里來,大概是有鬼神在暗中指使吧。先兄晴湖曾問過盲藝人身處枯井中的心情狀態,盲藝人說:“我當時萬念俱空,心如死灰。只惦念家中有老母親臥病在床,還等著瞎兒子回來贍養呢!如今,她連個瞎兒子也失去了,恐怕此時早巳餓得不行了,想到這里,不由得心潮洶涌,肝膽欲裂,痛不可忍,”

先兄晴湖說:“如果盲藝人當時沒有這個念頭,想必王以勝拴豬的繩子也不會斷了。”

 

勇渡孝子

 

先母張太夫人說:滄州有位姓田的轎夫,他母親得了鼓脹病快要不行了。他聽說景和鎮有個醫生有專治這種病的特效藥,但距離家鄉有一百多里。天還沒亮,他便動身狂奔到景和鎮,取藥之后,夜幕降臨,他又狂奔而回,累得氣喘吁吁,精疲力竭。但這一天夜里衛河的河水暴漲,風急浪高,沒有一只船敢渡他過河。他急得仰天長號,聲淚俱下。眾船家都非常哀憐他,但也無可奈何。

這時候,有一位船家忽然站起身來,一邊解開系船的纜繩,一邊招呼田某說:“只要上天有眼,是不會淹死你這個人的!來來!我送你過河!”船家奮力劃槳,那船橫沖白浪,如離弦之箭,轉眼之間便到達東岸。在場的人都嘆息不已,合掌念佛。

先父姚安公說:“這位船家篤信孝道,比一般的儒生還要深摯啊。”

 

神佑孝婦

 

乾隆庚子(1780)年,北京前門外的楊梅竹斜街發生一場大火,熊熊火勢燒毀了民房一百多間。但是,就在這火海之中,卻有一間破房子巋然獨存。四周的斷壁頹垣,像是整齊地為這間破房子劃定了界限,火勢不再向這間破房子蔓延。

原來,這間破房子里住著一位寡婦和她的婆婆,媳婦盡心盡力地守護著年老而臥病在床的婆婆,不愿離去。這就是《孝經》上所說的“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孝子免遭搶劫

 

漢朝的時候,有個平民叫蔡順,父親早去世了,他奉侍母親非常孝順。當時,朝廷王莽篡位,天下大亂,又逢年歲饑荒,收成不好,缺乏糧食。蔡順只好到野外采些桑椹果給母親吃。采桑椹時,他總是帶著兩個籃子來分裝。

有一次,他正在采桑椹時,遇到強盜。強盜好奇地問他:“你采的果子為什么用兩個籃子分裝?這樣子不是很麻煩嗎?為什不裝在一起呢?”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椹已經成熟了,比較甜,是給母親吃的;紅色的還沒有熟透,比較酸,是留給我自己吃的。所以要分裝兩個籃子。”強盜聽了很感動,也很同情蔡順。不但沒有搶劫他,還送他三斗白米和一些肉。可是蔡順沒有接受,宛然謝絕了。


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大集經》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后翻頁,上下(↑ ↓)上下滾動。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