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說,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過分溺愛,倘若過分溺愛,反倒不利于孩子成長。
此言不虛,借古代一件奇事,看一看過分溺愛孩子,最終給自己和孩子帶來的下場。
此奇事出自清末文人俞樾之筆下,頗有說教意義。說得是天津衛有個小子,名叫福二,秉性兇惡,不是善類。
福二自幼喪父,與母親劉氏相依為命。劉氏為了能給夫家留下香火傳宗接代,因此對于福二十分溺愛,當成寶貝疙瘩一樣的疼,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兒子不論干什么,不論去何處,劉氏一定會跟隨兒子身邊,不敢離開半步。
福二稍大幾歲,仗著母親的溺愛,變得十分蠻橫,常常無故毆打同齡小孩。明明是他欺負別人,劉氏卻極力袒護兒子,認為挨他兒子打的小孩誠心找挨揍。
這一來,孩子們全都疏遠福二,沒人再跟他玩耍。福二再稍大一些,便跟隨一些不學無術的浪蕩子為伍,整日在外招貓惹狗,除了好事不干之外,什么歪毛淘氣嘎雜子的事兒都干。
福二的父親謝世之前,留下一些積蓄給母子二人度日,這些積蓄若是用在好人手里,興許能翻上幾番,但用在福二這種人手里,不出三五年光景,好好的一個家,被他折騰的一窮二白。
一晃到了三十大幾,福二仍舊光棍兒一個,誰家也不愿意將姑娘嫁給這樣的人。福二討不到老婆,心中有怨氣,就拿著老娘撒火,對老娘非打即罵,全然不顧母子情。
在外跟人說話時,福二管自己的老娘叫老婢,根本不將老娘當生母看待。鄰居看不慣,于是結伙到福二家中,要福二好生對待老娘,要不然就把他扭送官衙,讓官老爺治他一個不孝父母之罪。
福二不屑一顧,揚言要告便快些去告,他正好饞不要錢的牢飯了。鄰居見他如此囂張,真的要去告他。哪料,劉氏卻跪在鄰居面前,哭著哀求鄰居不要為難她的兒子。她說自己就這么一個兒子,還指望他給自己養老送終,若送到官衙,自己只怕沒人送終了。
見劉氏如此不知好歹,也就沒人再管。見鄰居也不替自己的老娘說情,福二更是有恃無恐,對待老娘越發刻薄。
一天,福二過生日,那些街頭“無事由”拉幫結伙到他家吃喝。二十幾人吃喝,全靠老娘一人侍弄,煙熏火燎,老太太滿面灰塵,疲憊不堪。福二卻不停地對她吆喝,在外人面前,不給老娘留一點顏面。
忙了大半天,老太太實在扛不住,剛坐下喘口氣,福二醉醺醺地走進廚房,指著老娘的鼻子呵斥,要老娘快些給他搟面條,他要吃長壽面。
劉氏說柴火太濕,不好燃燒,再者自己實在太累,稍微歇歇,再搟面條。福二卻不依不饒,朝著老娘的肩頭猛踹一腳,認為老娘偷懶,誠心在外人面前給他難堪。
劉氏苦苦哀求,福二卻仗著酒勁越發蠻橫,對著老娘一通好打,直到有幾個酒友來勸,方才罷休。
福二被酒友拉到屋中,剛坐下,外面就響起了雷聲。酒友開玩笑說,一定是福二欺負老娘,把老天爺惹生氣了,要打雷劈了福二。
福二一拍桌案,陡地站起身,抄起平日帶在身邊嚇唬人的短刀,大步來到院中,高舉短刀指向天際,高聲朝天呵斥,揚言他福二雖然不是混混兒,可比混混兒還兇三分,他不信什么天公有眼,有能耐就把他劈了。
說來也是巧了,這番狂言剛剛落下,一道閃電從天而降,打在他手中高舉的短刀上,他大叫了一聲,一頭栽倒在地,抖動數下之后,便一動不動。酒友過來救他之時,方知他已經斷氣,半邊身子已經焦黑。
酒友恐慌不已,留下福二的死尸不顧,紛紛逃走。劉氏見兒子死了,大哭不止。轉天,街頭議論紛紛,都說福二不孝順父母,惹怒了老天爺,一個雷把他劈了。
但有人卻說,福二遭雷劈不假,但跟老天爺發怒一點關系都沒有,他若不拿刀子站在院中,絕不會落得這個下場。說白了,是他手里的短刀把雷電吸引了過來,他把自己當避雷針了,這就叫不作死不會死。
至于劉氏,由于兒子被雷劈了,傷心過度,隨后而去,是鄰居幫著掩埋的。借此事,不難看出,過分溺愛孩子,到頭來,孩子不但不能成人,更不會尊重對自己溺愛之人。因此,奉勸世人,切莫對孩子過分溺愛,溫室養出的花朵,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