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動輪椅車的輔助功能結構有哪些
手動輪椅車的輔助功能結構圍繞 “提升使用便利性、安全性、舒適性及適應性” 設計,覆蓋用戶自主操作、轉移、日常活動等多場景需求,具體可分為以下幾大類,每類包含核心功能部件及作用:
手動輪椅車的輔助功能結構圍繞 “提升使用便利性、安全性、舒適性及適應性” 設計,覆蓋用戶自主操作、轉移、日常活動等多場景需求,具體可分為以下幾大類,每類包含核心功能部件及作用:
一、操作輔助結構:降低手動驅動門檻,適配不同體力 / 手部能力
此類結構主要幫助用戶更省力、更穩定地驅動輪椅,尤其適配手部力量較弱、關節活動受限(如關節炎、脊髓損傷)的人群。
1.省力型手輪組件
加大直徑手輪:相比常規手輪(直徑約 50-55cm),直徑增至 60cm 以上,通過 “增大力臂” 減少驅動時的手部發力,適合老年用戶或體力不足者。
帶凸起 / 防滑紋路的手輪:手輪表面設計橡膠凸起、網格紋或軟膠包裹層,增加手部與手輪的摩擦力,避免手部出汗或無力時打滑,提升驅動穩定性。
可拆卸助力手輪:部分輪椅在手輪外側額外加裝 “助力撥片” 或 “延伸手柄”,用戶可通過 “撥動” 而非 “抓握旋轉” 驅動,適配手部抓握能力喪失的情況(需配合護腕固定)。
2.手部支撐輔助
手輪圈護手板:在手輪內側(靠近身體一側)加裝弧形塑料 / 海綿板,用戶驅動時手腕可搭在板上,減少手腕懸空發力的疲勞,同時避免手部意外卡入手輪與輪椅框架的縫隙。
可調節手輪高度 / 角度:手輪可沿垂直方向升降(適配不同身高用戶手臂自然下垂高度),或沿水平方向前后旋轉(適配不同手臂活動角度,如中風后單側手臂活動受限者)。
二、轉移輔助結構:方便用戶進出輪椅(如上下床、座椅)
用戶從輪椅轉移至其他平面時,常需跨越輪椅側欄或坐墊,此類結構可降低轉移難度,減少摔倒風險。
1.可翻轉 / 拆卸側扶手
翻轉式側扶手:扶手通過鉸鏈連接框架,向上翻轉后(可固定在垂直位置),輪椅側面無遮擋,用戶可從側面直接轉移至床 / 座椅(無需跨越扶手),適配居家狹窄空間或自主轉移能力較弱者。
可拆卸側扶手:扶手通過卡扣或螺栓固定,完全拆卸后輪椅側面更開闊,適合需他人協助轉移(如護理人員抱扶)或轉移至低矮家具(如沙發)的場景。
2.可升降 / 調節高度坐墊
氣動 / 液壓升降坐墊:通過手動氣泵或液壓桿調節坐墊高度(范圍通常 5-15cm),使輪椅坐墊高度與床 / 座椅高度一致,減少轉移時的高度差,避免用戶彎腰或踮腳導致失衡。
防滑轉移坐墊:坐墊表面覆蓋硅膠防滑層,或內置 “轉移滑塊”(如光滑尼龍材質),用戶轉移時身體可沿坐墊表面滑動,減少摩擦阻力(尤其適合下肢無力、需靠臀部發力轉移者)。
3.輔助轉移把手
在輪椅框架兩側(靠近坐墊前沿)或靠背頂部加裝金屬 / 塑料把手,用戶轉移時可雙手抓握把手發力,或護理人員通過把手輔助提拉用戶,提升轉移安全性。
三、安全輔助結構:預防使用中傾倒、碰撞或意外滑落
此類結構是手動輪椅的 “基礎安全保障”,尤其適配行動不便、平衡能力差的用戶(如老年、癱瘓人群)。
1.防傾倒裝置
后輪防傾倒輪(尾輪):在輪椅后輪后方(靠近地面)加裝 1-2 個小直徑萬向輪(高度可調節),當輪椅向后傾斜至危險角度(通常>15°)時,尾輪接觸地面支撐車身,避免向后傾倒(適合用戶頻繁后仰取物、或在斜坡上使用的場景)。
前輪防側翻輪:部分寬輪距輪椅在兩側前輪外側加裝小輪,當輪椅向側面傾斜時,側輪接觸地面,預防側翻(適配體重較大、或在不平路面使用的用戶)。
2.約束與固定結構
安全帶 / 束縛帶:分為腰部安全帶(防止用戶向前滑落)、胸部束縛帶(適配上半身無力、易前傾的用戶),通常為可調節魔術貼或插扣設計,避免過緊壓迫身體。
腳踏板固定帶:在腳踏板上方加裝彈性帶或卡扣,固定用戶雙腳,防止腳部滑落至地面被輪椅碾壓,或在輪椅移動時腳部晃動影響平衡。
3.防撞與緩沖結構
輪椅前端防撞條:在輪椅框架前側(靠近腳踏板)粘貼橡膠防撞條,或加裝塑料緩沖板,避免移動時碰撞家具、墻壁導致車身損壞或用戶顛簸。
扶手末端防撞套:扶手外側末端套有軟質海綿或硅膠套,減少意外碰撞時對他人或自身的傷害。
四、舒適性與適應性輔助結構:適配長期使用需求,減少身體壓迫
長期乘坐輪椅易導致局部皮膚壓瘡、肌肉疲勞,此類結構通過 “貼合身體形態、調節姿勢” 提升舒適度,適配需全天使用輪椅的用戶。
1.座椅與靠背調節結構
可調節靠背角度:靠背通過鉸鏈與坐墊連接,可向后傾斜(角度范圍通常 90°-135°),用戶可根據需求調整為 “坐姿”(90°,適合進食、交流)或 “半躺姿”(110°-135°,適合休息、緩解背部壓力),部分輪椅支持 “全躺”(180°),方便用戶平躺休息。
靠背側支撐墊:在靠背兩側加裝可調節海綿墊,貼合用戶腰部曲線,減少久坐導致的腰部肌肉勞損,同時防止用戶身體向側面傾斜。
2.減壓與透氣結構
防壓瘡坐墊:核心為 “分散壓力” 設計,常見類型包括:
海綿透氣坐墊:多層高密度海綿疊加,表面有透氣孔,減少臀部悶熱;
氣墊坐墊:內置充氣氣囊(分區域充氣),通過交替充氣改變壓力點,避免局部皮膚長期受壓(適配癱瘓、長期臥床后使用輪椅的用戶);
凝膠坐墊:凝膠材質貼合身體,導熱性好,適合易出汗用戶,同時分散壓力效果優于海綿。
透氣靠背網布:靠背采用尼龍網布或彈性透氣面料,替代傳統塑料 / 帆布,提升背部空氣流通,減少夏季出汗導致的皮膚不適。
3.適配身體形態的調節結構
可調節腳踏板:腳踏板可前后滑動(適配不同腿長用戶,避免腳夠不到或膝蓋彎曲過度)、上下升降(適配不同身高,保持腿部自然下垂),部分可向外翻轉(方便用戶上下輪椅時放置腳部)。
可調節扶手寬度 / 高度:扶手寬度可通過框架上的卡扣調整(適配不同肩寬,避免手臂懸空或擠壓),高度可調節(通常范圍 7-15cm),使手臂自然搭在扶手上時,肘關節呈 90° 彎曲,減少肩部壓力。
五、日常活動輔助結構:擴展輪椅功能,適配生活場景
此類結構讓輪椅從 “移動工具” 升級為 “生活輔助平臺”,覆蓋進食、儲物、出行等需求。
1.儲物輔助結構
輪椅側袋 / 掛袋:在扶手下方或座椅側面懸掛帆布 / 尼龍袋,可放置水杯、手機、紙巾等小物品,方便用戶隨時取用,無需彎腰或他人協助。
座椅下方儲物籃:在坐墊下方(靠近前輪)加裝金屬網籃,可放置書包、購物袋等較大物品,承重通常 5-10kg,不影響輪椅移動。
2.進食 / 辦公輔助結構
可拆卸輪椅餐桌板:通過卡扣固定在兩側扶手之間,展開后為長方形平板(材質多為塑料或木質),可放置餐盤、水杯、書籍或筆記本電腦,方便用戶在輪椅上進食、閱讀或辦公,不用時可折疊或拆卸。
杯架 / 餐具架:在扶手側面加裝可調節杯架(固定水杯,防止傾倒),或小型餐具盒(放置勺子、叉子),適配居家或戶外用餐場景。
3.出行適應性結構
大直徑越野輪:后輪直徑增至 24-26 英寸(常規為 20-22 英寸),輪胎為防滑橡膠材質(帶深紋路),適合在草地、砂石路等不平路面行駛,減少顛簸(適配戶外出行需求)。
折疊輔助結構:部分手動輪椅設計為 “快速折疊”(如一鍵折疊、側翻折疊),折疊后體積縮小 50% 以上,方便放入汽車后備箱或攜帶上公共交通,同時部分輪椅折疊后可加裝 “拖行輪”,用戶可單手拖行,無需搬運。
總結:輔助結構的核心設計邏輯
手動輪椅的輔助功能結構并非 “越多越好”,而是需根據用戶的身體狀況(如肌力、平衡能力)、使用場景(居家 / 戶外 / 辦公)、核心需求(自主轉移 / 長期乘坐 / 便攜出行) 選擇適配組合。例如:
老年用戶優先選擇 “省力手輪 + 防傾倒輪 + 側袋”;
癱瘓用戶需重點配置 “防壓瘡坐墊 + 安全帶 + 可翻轉扶手”;
戶外出行用戶則適合 “越野輪 + 儲物籃 + 防撞條”。